江西省南豐縣民間手工業(yè)在明、清和民國時期十分鼎盛。學好一門手藝,終生衣食無憂。那時,大多數(shù)窮人家的兒子都以拜師學藝來討生活,而選擇行業(yè)十分重要。當時有號稱“五坊”(粉,紙,染,煙,油)、“六匠”(鐵、木、篾、制革(皮)、泥水、裁縫、)這些手工藝都有著各自的用途。他們大多以家庭為主,甚至祖輩幾代相傳為業(yè)、兄弟相教、姑嫂相學,經營方式多為“前店后坊”、“前店后廠”的來料加工。常見的“父子廠”、“夫妻店”,“兄弟坊”都以自產自銷為主。 據(jù)南豐縣商業(yè)志記載,建國初期我縣手工業(yè)就有鐵器、木器(小木、圓木)、篾器(竹器)、泥爐、鞭炮、黃煙、豆腐、服裝、鐘表等行業(yè),從業(yè)人員近300多人,絕大多數(shù)是個體手工業(yè)勞動者。在合作化高潮時期,他們分別被組織成七個手工業(yè)生產合作社,后由手工業(yè)聯(lián)社領導。 可是,在改革開放35年后的今天,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生產力的飛速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越來越多的將目光投向了新興事物,傳統(tǒng)民間手工業(yè)及手工藝品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手工藝那凝聚著繁瑣復雜的工序及技巧也受到現(xiàn)代化生產速度與數(shù)量優(yōu)勢的沖擊,手工業(yè)瀕臨淘汰失傳的危機。若干年后,那些細膩精巧的傳統(tǒng)手工藝品必將成為古董,進入收藏品市場。手工藝制作也將成為僅供休閑的旅游觀光表演項目,只為展現(xiàn)前輩先人的生活方式,展示傳統(tǒng)手工藝的風采。 我縣現(xiàn)存的手工藝及從業(yè)人員也不多見了,手工業(yè)面臨著后無學者,手藝失傳的窘境,我覺得很有必要把瀕臨滅絕的傳統(tǒng)手工藝及其流程詳細的記載下來。我相信,終有一天它會成為彌足珍貴的史料。 1.南豐泥爐:制作工藝十分考究,必須經過選泥、曬泥、浸泡、練泥、車坯、割爐、煅燒、篩灰等18道工序,制作的泥爐具有“表面光潔、圖案清晰、造型美觀、工藝精巧、經久耐用”等特點。 南豐以前的縣辦泥爐廠早已倒閉,僅留下兩、三家私人泥爐廠?,F(xiàn)存的文瑞泥爐廠祖輩三代從事泥爐制作,文應根退伍后師從父親制作泥爐,十八道工藝樣樣精通,他家解放前從爺爺文福生開“復發(fā)”號泥爐坊,做泥爐(當時稱鹽爐)。后解放初1952年他父親文愛清學習父親制作鹽爐,1956年一批私營泥爐作坊響應政府號召組建了南豐泥爐社,1960年后改為南豐泥爐廠。南豐泥爐經過幾代人的技術革新,制作的泥爐遠銷周邊省市及全國各地。
0.jpg (147.76 KB, 下載次數(shù): 3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4-7-10 17:36 上傳
0 (1).jpg (132.62 KB, 下載次數(shù): 28)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4-7-10 17:36 上傳
2.南豐豆腐皮:豆腐皮是南豐特色食品,它精選優(yōu)質黃豆、古井水,經篩洗、脫皮、浸泡、制漿、過濾、蒸漿、煮漿。以干柴文火,挑皮涼曬,純手工精制而成,其色澤金黃,油光發(fā)亮,質地細密均勻,味道鮮美,柔嫩爽口。 從前,渣坑村、前江村制作的豆腐皮銷往各府周縣,聞名遐邇。如今,洽灣鎮(zhèn)桃源村渣坑堡、上店村前江堡依然傳承著這一古老的手工藝。桃源渣坑的厚張豆腐皮和前江的薄張豆腐皮是食用、送禮的佳品,特別是冬天銷量極好。
0 (2).jpg (118.61 KB, 下載次數(shù): 27)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4-7-10 17:37 上傳
3.南豐水粉:南豐水粉的制作要求特別高,傳統(tǒng)方法是:首先必須選用一級白早米做原料,然后浸泡大米、石磨磨米、布袋過濾壓漿、揉粉成圓團、上鍋蒸煮熟、石臼打爛、搓成長團放入鐵制粉筒壓榨,經過龍桿(木制工具)一次次增加木塊加壓,粗細粉絲從鐵底板小孔壓出、成形于塘鍋中煮沸撈起、再放入冷水缸內冷卻、最后撈起待用等多道工序。現(xiàn)在,南豐水粉制作工藝簡單多了,原料換成小谷子米,用磨米機磨米,石臼改用攪拌機、現(xiàn)用機器擠壓水粉。 南豐水粉歷來就是老百姓的早點之一,一年四季百吃不厭。除縣城外許多鄉(xiāng)村也有水粉坊,較有名的水粉洽灣、萊溪、楊梅坑、茶花廟、東坪、市山、彭家堡、水坑尾、瑤蒲、橋背街。以前靠近縣城的農村村民為搞副業(yè),經常到城里上戶兌水粉,用大米加上幾毛錢即可,極大的方便了市民的生活需求。特別是冬天人們一清早就到做粉坊去吃出筒粉,搞點醬油、辣椒一拌就能吃,味道可口。如今生活條件好了,一大早幾個菜市場水粉店就開始忙碌起來,許多外地客人來到南豐,大多數(shù)南豐人會邀請客人及親朋好友去市場上吃上一碗水粉的。南豐水粉的湯水做法亦十分講究,在物資豐富的今天,只要你想吃魚、還是豬肉、牛肉、等隨時就可以買到,用這些來加工泡粉做湯味道極其鮮美,只要品嘗過的人,定會贊不絕口,回味無窮。
0 (4).jpg (114.05 KB, 下載次數(shù): 27)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4-7-10 17:37 上傳
4.南豐水酒:水酒是南豐的一大特色,中國很少有這樣的城市,從早晨開始,便沉醉在甜美的酒文化中。南豐,就是這樣一個極具休閑氣質的縣城。每天早上,南豐便在水粉與水酒的氤氳愛撫中消磨。有朋自遠方來,水粉、水酒更是待客上品,客人也只有吃過水粉,喝過水酒,才算是真正到過江西南豐。南豐水酒有甜酒、關生酒、雜酒、冬酒、料半、雙料之分,同屬黃酒系列。制作方法是先將糯米洗干凈,浸透,上甑蒸熟,起鍋后,用井水淋冷卻至微溫時,放入釀酶(酒藥),拌勻后入缸,壓實蓋嚴再發(fā)酵(酒釀三、四天出酒,冬日還要多保溫幾天),到第四天糟香濃郁并化糟(指酒釀可以推動酒糟),再加水。水酒的酒精度由加水多少來決定,一般水酒每斤糯米加三碗水左右。雙料酒加水2碗,后繼續(xù)(坐缸)發(fā)酵,發(fā)酵時間依天氣涼熱而定,一般3-7天,然后過濾去糟,裝在經過泡洗的酒壇里,用竹殼(塑料紙或厚紙)封口,放在糠堆里微火煴熟,便成飄香南豐,滋味無窮的水酒。而水酒之中的關生酒,最是厲害。這種酒與普通水酒不同之處是加水量很少,俗稱“斗米一壺酒”,生酒去糟后裝壇,長期放置發(fā)酵,不煴熟,由于酵制時間長,其酒厲害無比,豪飲者喝上兩叁碗便會沉醉夢鄉(xiāng)。 南豐水酒,千年不衰。日常宴會慶典,無酒不成席。士農工商、文人墨客,把酒抒懷,交流信息,陶冶情操,早已形成南豐的特色酒文化。
0 (3).jpg (108.5 KB, 下載次數(shù): 3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4-7-10 17:38 上傳
5.南豐灌芯糖:屬徐家邊村制作的最有名氣,是南豐春節(jié)傳統(tǒng)特色食品。從前,每到臘月,老百姓都會請徐家邊的師父到家中來制做,或用糯米兌換灌芯糖。如今,隨著經濟的發(fā)展,人們只要從市場上便可以購買到。 灌芯糖制作主要是用麥芽和糯米,制成稀糖后反復拉扯,拉成米糖,做斗灌芯有芝麻、花生、黃豆、桔餅、白糖等,經反復搓拉、扯斷成型等多道手工工序,最終制作成爽口、松脆、香甜的灌芯糖。如今,徐家邊村已成為灌芯糖生產基地,產品遠銷各地及超市,深受食客歡迎。
0 (5).jpg (119.86 KB, 下載次數(shù): 28)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4-7-10 17:38 上傳
6.南豐沙崗草紙:沙崗村民自古以來做草紙,草紙也稱土紙、火紙。它的用途較廣,普遍用于吸煙點火、祭祀祖先、房屋墻面粉漿等。草紙工藝繁復,做一次草紙,需花上兩、三個月,經過近百個環(huán)節(jié)才能生產出一批成品草紙。造紙加工從選竹、砍竹、敲碎、晾干、下水浸泡、石灰腌制、再浸泡、水沯打碎、泡漿攪拌、淘漿篩紙、收水擠壓、榨干整形、切割紙張、上橧蒸熟、涼嗮干后捆扎成型上市銷售。一年之內,生產四次,除去成本,純收入甚少?,F(xiàn)在從事草紙制作的工藝也減少了很多手腳,制作草紙村民為數(shù)不多,銷量驟減,用不了幾年,手工造紙將徹底淡出人們的視線。
0 (6).jpg (175.7 KB, 下載次數(shù): 26)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4-7-10 17:39 上傳
0 (7).jpg (159.93 KB, 下載次數(shù): 29)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4-7-10 17:39 上傳
7.南豐三溪黃煙:三溪鄉(xiāng)原有一批祖?zhèn)髦谱鳠熃z的手藝人,盡管吸旱煙者逐漸減少,但他們以煙絲制作為副業(yè),承襲著這門老手藝。三溪黃煙在南豐久負盛名,煙葉的制作有精選煙葉、除梗備料、上油配料、切割整形、上榨壓緊、修整邊角、刨制黃煙、包裝成品等復雜繁瑣的工序,還必須以紅煙葉加黃煙葉,兩種煙葉混合配制,才能刨制成金黃色的煙絲。傳統(tǒng)手工黃煙香氣純正,深受吸(食)煙者歡迎。
0 (8).jpg (131.22 KB, 下載次數(shù): 29)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4-7-10 17:40 上傳
8.南豐儺面具雕刻:南豐儺舞被譽為“中國古代舞蹈活化石”,南豐縣亦被稱作“儺舞之鄉(xiāng)”。南豐儺面具雕刻屬民間木雕手工藝,分演藝型儺面具和欣賞收藏型儺面具,外形都十分精致美觀,具有漢民族文化特色?,F(xiàn)有一批以張宜祥、羅春明、鄧水亮、王建明、鄧偉、張國輝、羅春亮、鄒昌根、王棲次、等儺舞面具雕刻藝人隊伍,創(chuàng)作出了一批具有南豐特色的儺舞面具。 儺面具用材分跳儺面具,常用楊木、樟木等,收藏欣賞一般采用名貴木,香樟木、紅豆杉等雕刻制作。其技法采用:圓雕、浮雕、線雕、透雕等手法。神鬼人獸,造型各異。以開山面具最富特色,人獸合一,猙獰兇悍,犄角、獠牙、火眉、金目、黥面、劍鬢和青銅鏡等意象符號的綜合運用,使造型豐富多變。南豐儺面具色彩亮麗,表情夸張,極具欣賞性。
0 (9).jpg (135.99 KB, 下載次數(shù): 27)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4-7-10 17:40 上傳
9.南豐陶瓷器: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總稱,中國很早就有陶瓷器,并得到廣泛的應用。南豐陶瓷器與南豐白舍窯在北宋初年,以創(chuàng)燒青白瓷為主,曾是重要民間窯場。 陶瓷器制作工藝大致相同, (1)選土:選用粘度高的陶土,一般用高嶺土。 (2)練泥:將土倒入水中,和均勻,從中淘出精細的泥土。 (3)制坯:將選出來的泥土成型,作成陶瓷器胎型。 (4)修坯:將外形修平、磨光、挖底、鉆眼等精修。 (5)曬坯:將陶瓷胎放在架子上晾干或陰干。 (6)上色釉:在表面用畫筆畫上圖案,有的陶瓷器還會在畫好圖案之后施若干層釉。 (7)焙燒:將陶瓷器放入窯中,封窯焙燒,冷卻幾天后出窯,陶瓷器就制作完成。 南豐陶瓷行業(yè)在宋至清朝曾經十分鼎盛,后以生產陶器為主,建國初期成立陶器社,文革后改作城關鎮(zhèn)陶器廠,之后又改名橋背陶器廠。時至今日,南豐僅余五、六名老人從事傳統(tǒng)陶器手工藝,陶器制作將面臨后繼無人的窘境,衰敗的陶器廠也將化作塵埃。
0 (10).jpg (135.97 KB, 下載次數(shù): 28)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4-7-10 17:40 上傳
10.竹篾器(篾匠):在我縣有500多年歷史,明清時期,民間家庭竹、篾器使用十分廣泛,有的竹篾器做工考究,屬于工藝品。 篾器的原材料為竹子,有水竹、金竹等,金竹質地堅韌,做出的篾貨堅固耐用。 其制作流程:一是破篾(劃篾)。指將竹子用刀劈成均勻光滑的竹片,也就是將竹片剔成4到6層不等的篾片。 二是打折做架。以編織篩子為例,打折,就是用縱橫交錯的手法編制篩子的篩席,根據(jù)編織手法的不同可以編成“升字底”和“揚叉花”兩種。做架,就是用竹片來固定篩席的底架,兩者完成后拼合到一塊。 三是夾口鎖邊。這是最后一道工序,將選取的兩個竹片彎成圓圈,把拼合后的篩席和底架內外夾緊,用竹子最外層的青篾繞上幾圈,一件篾器就制作完成。自古以來家用篾器的種類有:籃子、篩子、簸箕、背簍、籮筐、蒸飯的折子等。 竹器制作:看似簡單的竹器,制作時卻需要不少工具,有大鋸、竹刀、尖刀、手鋸、挖鏟、圓刨、木鉆等。制作竹器精選材料至關重要,尤其是竹椅、竹床、竹櫥,這些需要通過燒、烤定型加工出來的竹器。但它結構精巧,一不散架、二不被蟲咬、韌性好、不變形,質量更勝一籌,到了夏天,深受百姓喜歡。
0 (11).jpg (125.82 KB, 下載次數(shù): 27)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4-7-10 17:41 上傳
0 (12).jpg (105.08 KB, 下載次數(shù): 3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4-7-10 17:41 上傳
11.打圓木:圓木工藝不同于普通木工,制作上受圓木工藝的局限。 一、圓木工藝選料嚴格,一般用杉木心材,最好選用老杉木。二、計算耗材準備下料,通常根據(jù)器物高矮和開口直徑計算,板材下料長短由器物高矮加1至2公分,板材厚薄由器物決定,通常木盆下料厚實,木桶下料輕薄,總耗材寬度由器物開口直徑乘以圓周率求得。三、砍削,將每塊備好的板材選鋸口平直整齊的一端作大頭(圓木工藝將開口向上的一端稱為大頭),大頭一定要平整,因為每塊木板拼接都以大頭為基準點。選板材四角平整的一面定為內面,然后將板材砍削成等腰梯形狀,內面兩腰小于外面兩腰,大頭內面寬度和小頭外面寬度相同,這樣做才能使器物圓整。四、靠尺,上板凳刨兩腰。將板材一側腰在板凳刨上刨平,然后將刨平的一側腰部橫放在板凳刨床上與刨床面貼合,將靠尺上所做器物刻度與大頭向上腰部貼合,此時,板凳刨靠尺己形成三角形,仔細觀察靠尺與腰部的間隙,若無間隙便說明此板材己平整好,再上靠尺直至無間隙為止,用尺量大頭邊長度是否符合所做器物周長,如過長就要將多余板材刨削掉,過短則補上板材。五、上銷拼接,上銷前要在板材腰部劃線鉆兩眼,劃線鉆眼部位必須每塊板材一至,這樣便于拼接,劃好線后鉆眼,然后將每塊板上兩枝竹銷,拼板料時宜大小板材組合,直至圍成圓形。六、用鐵絲給器物上箍把拼接板扎緊,然后用圓刨將器物內口刨圓刨光,內口刨好后取箍用木工刨將外面刨光成圓形。內外刨好重上箍扎緊。七、鋸齊底部,用木工刨將器物上下口刨光。用桶底鎪鋸在器物底部內口鋸線,若制作盆器,則在鋸線底部用圓鏟開槽,若制作桶器,則在鋸線上部用圓鏟開槽。八、槽口開好后用尺量底部直徑,(量底部直徑要多量幾次,取大值)根據(jù)底部直徑拼接底板,用圓木工藝自制的劃線圓規(guī)劃出底部,用曲線鋸將底板鋸好,用一字刨將底邊削圓,最后裝底板。九、將做好的器物曬干擦白桐油,陰干百天左右,重新扎器物腰箍和底箍,然后再擦紅桐油,陰干后即可使用。
0 (13).jpg (116.91 KB, 下載次數(shù): 29)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4-7-10 17:41 上傳
12.打草鞋:草鞋曾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勞動鞋,是綿延我國幾千年歷史的足履之一,如今,只能在鄉(xiāng)間和葬禮上依稀可見。南豐萊溪鄉(xiāng)平家?guī)X村,有二位年過八旬的老人吳桂英倆叔娘,仍然執(zhí)著于打草鞋。草鞋的編織材料主要是稻草、麥秸和布條。草鞋穿起來輕便、通風、防滑。早先,打草鞋是農民基本生活技能之一,現(xiàn)在,人們雖然不再穿草鞋,但有的地方,每逢喪事,孝男孝女還是要披麻戴孝穿草鞋。想必,隨著我國城鎮(zhèn)化建設,喪葬習俗和人們觀念的改變,草鞋也將走進歷史博物館。
0 (14).jpg (126.37 KB, 下載次數(shù): 29)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4-7-10 17:42 上傳
13.打鐵器(鐵匠):鐵器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是必不可少的家庭用具。打鐵是一種原始的鍛造工藝,盛行于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前的鄉(xiāng)村。這種工藝,雖然原始,但很實用;雖然簡單,但并不易學。俗話說“打鐵冇樣,邊打邊像。 打鐵也稱“鐵匠”。鐵匠“鋪”通常為一間房子,屋里靠墻作個大火爐,爐邊架著風箱,風箱一拉,風進火爐,爐膛內火苗直躥。要鍛打的鐵器先在火爐中燒紅,然后迅速放到大鐵墩上,趁熱打鐵。由師傅掌主錘,下手握大錘進行鍛打。師傅經驗豐富,右手握小錘,左手握鐵鉗,在鍛打過程中,上手僅憑目測不斷翻動鐵料,將方鐵打成圓鐵棒或將粗鐵棍打成細長鐵棍??梢哉f,在老鐵匠手中,堅硬的鐵塊變方、圓、長、扁、尖,不在話下,任他拿捏。 南豐傳統(tǒng)鐵器成品有農具,如犁、耙、鋤、鎬、鐮等,也有生活用品,如菜刀、鍋鏟、刨刀、剪刀等,此外還有如門環(huán)、泡釘、門插等。南豐目前鐵匠甚少,縣城西門關口只有一家封毛子鐵匠鋪繼續(xù)經營著?,F(xiàn)在南豐以發(fā)展蜜橘為主,鄉(xiāng)村使用農具鐵器逐漸不用,造成鄉(xiāng)村的鐵匠也相因減少。 打鐵其實就像一支交響樂,風箱拉起,曲子奏響,隨著不斷加熱,風箱會在平緩均稱的節(jié)奏中加速,強勁的節(jié)拍充滿火紅的希望。灶中的火苗,隨風箱的節(jié)拍翩翩起舞,在勁風的吹奏中奔騰跳躍,最美妙的是師傅把鐵器放入水槽中,隨著“嘰吱”一聲,一陣白煙倏然飄起,宛如音樂的何止符,淬火完成。 打鐵還需自身硬,打鐵確是男人的事業(yè)。這是因為沒有力量不能打鐵,沒有膽量不敢打鐵,沒有吃苦精神不愿打鐵,那幾十斤重的大錘掄番起落,需要多大的力量與何等的氣度,打鐵不僅是體力活,更是精細活。而今,鐵匠鋪的風箱早已被鼓風機代替,拿二捶的已被電動氣錘代替,角磨機、切割機、電焊機等現(xiàn)代化工具都派上了用場。即便如此,打鐵,仍然是男人的事業(yè),是力量的象征。
0 (15).jpg (131.72 KB, 下載次數(shù): 3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4-7-10 17:42 上傳
14.傳統(tǒng)理發(fā):走在南豐縣城街上,隨處可見裝修華麗、設施先進的時尚發(fā)型設計屋和美容美發(fā)店,而那老態(tài)龍鐘的傳統(tǒng)手工理發(fā)店卻蹤跡難覓,也只有在破敗的老街上還能找到一、二家,最具代表性的算是老城西門外石佛寺旁(石巖下)的老式理發(fā)(剃頭)店。 一把老式木椅和鐵椅子,一排簡易陳舊的架子,電推剪、剪刀、胡須刷、刮刀擱在簡陋的桌上,舊舊的電吹風掛在斑駁的墻上,像老電影一樣散發(fā)著往日時光的氣息。65歲的老儲師傅依舊堅守著他半個世紀前學來的手藝,從14歲師從父親理發(fā),熟練的技術早已爐火純青,修剪、修臉、修眉、掏耳、刮胡子,精湛的手藝讓客人如坐禪般身心放松。
0 (16).jpg (130.43 KB, 下載次數(shù): 29)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4-7-10 17:43 上傳
15.鐘表修理匠:盛行在南豐上個世紀30年代的鐘和70年代的表,也是當時的奢侈品?!〉搅?0年代各式各樣的鐘表,有進口的國產的機械表、石英表、電子表、坐鐘、掛鐘、立鐘、鬧鐘,供大眾選擇使用。大家都知道,因有一塊準時的鐘表,戴上它可以不誤事也可以做更多的事。人們的步履會加快,工作的節(jié)奏會緊湊,生命的效率會提高。 在當今手機鋪天蓋地而手表不再稀罕、也不再貴重、不再時髦的今天。當然還是有一部分進口名貴表另有市場,但修理鐘表的人就少多了,原修理鐘表世家的胡生祿師傅盡管現(xiàn)在生意比較清淡,收費還是公平合理。偶爾還有老式自鳴鐘拿來修理,有的鐘表只需換電池、有的上上油,緊緊發(fā)條。立等可取,有些鐘表則需要花一番工夫精修才能修好。當他把修好的鐘表遞給顧客時,即使無塵??傄p輕地擦拭,上緊發(fā)條再仔細地對一對時間才交給顧客。 鐘表修理這個以前我們在街頭隨處可見的老行當現(xiàn)在越來越少了,胡生祿師傅能堅守這行這么多年靠的是過硬的技術和堅忍不拔的毅力。
0 (17).jpg (121.73 KB, 下載次數(shù): 29)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4-7-10 17:43 上傳
16.打斗笠:斗笠興盛于上個世紀的我國鄉(xiāng)村,斗笠是下雨外出常用的必備雨具,也是鄉(xiāng)村作業(yè)的必要生活用具。在鄉(xiāng)村農民他們利用山上的毛竹打(編織)斗笠,他們婆媳相教、夫妻共作、姑嫂互學。他們從破篾、編織到斗笠制成全套手藝樣樣精通。形成了富余勞動力利用空閑時間制作斗笠,也是農閑時作為家庭副業(yè)的一種手藝。同時搞活了鄉(xiāng)村經濟,提高了他們的經濟收入,改善了生活水平。 在今天斗笠越來越少派上用場,新型雨具的優(yōu)越性取而代之的將斗笠淘汰。原來農村的傳統(tǒng)手工藝和竹制手工藝品瀕臨滅絕?,F(xiàn)僅存南豐三溪鄉(xiāng)南堡村還有幾個留守老人繼續(xù)在打斗笠,守望著家園。
0 (19).jpg (151.03 KB, 下載次數(shù): 3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4-7-10 17:45 上傳
17.金銀匠: 黃金白銀,自古以來就是財富的象征。人們喜愛將金銀打制成各種各樣精美的飾品,來裝飾打扮自己。以前的金銀飾品多為手工打制,想要打制金銀飾品的人,會找一家有名的手藝較好的金銀店,把金銀帶到金店里,金店的師傅會當著顧客的面把金銀稱重量,定成色,讓顧客選好式樣再當面為顧客打制金銀飾品?!〗疸y匠的工具一般是砧子、錘子、銼子、鉗子、火槍(用嘴吹),還有各式的模具等。金銀匠每天過著敲敲打打的生活,顧客送來的金銀或飾品需要改打新的款式,金銀在回爐后,經過一番捶、敲、壓、剪、吹、刻、磨后,一枚枚戒指、一根根簪子、一副副手鐲制成后親自交付給顧客。顧客最擔心的就是金銀匠缺分短毫,老金銀匠手藝人非常注重自己的技藝和名聲。在改革開放后人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金銀首飾店到處可見,現(xiàn)在大多數(shù)金銀首飾是工藝廠生產出來的。因工藝水平的提高,制作出來的金銀產品精制漂亮深受年青人的喜好。 在南豐民間習俗里,年青人談婚論嫁要講禮金和金銀、戒子、手首飾等。小孩滿月娘家婆婆要準備好手鐲、腳鐲、百家鎖、銀項圈、如涼圈上的“八仙”銀飾等金銀飾品。以上一些手工精打細制的金銀飾品除了使用還可傳世收藏,如今依然有很多百姓延續(xù)了這種風俗。
0 (22).jpg (102.79 KB, 下載次數(shù): 28)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4-7-10 17:46 上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