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滸古村落座落于南豐縣白舍鎮(zhèn)東北方向,荷中公路穿境而過,屬橋口村范圍,距白舍鎮(zhèn)6公里,古有諺語“江南福邸”之美譽。石滸村落東靠白舍鎮(zhèn)中和村橋下及楊梅村小組、南接中和村坪上村小組、西鄰旴江沿岸白舍鎮(zhèn)晗頭村樟潭村小組、北依白舍鎮(zhèn)際下村及楊林村?,F有93戶、人口420余人、山林面積4120畝,農田700余畝,南豐蜜桔約1000畝,村落占地面積46畝。主要收入來自南豐蜜桔、雙季水稻、白蓮等傳統農業(yè)。主要水源來自本村高咀山,水庫壩八條。
mmexport1420637623981.jpeg (63.87 KB, 下載次數: 2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5-1-7 21:40 上傳
走進白舍鎮(zhèn)橋口村石滸堡,一座雄偉的明朝雙閣重檐歇山頂三進古建筑便聳立在你的頭頂上,這就是揭氏家廟——俗稱“駙馬祠”。形式和風格迥異,雖歷經400多年,依然不改其威武之神、雄壯之儀。其坐北朝南,背山面水,占地2600多平方米,依山勢而居,三進一進比一進高,房梁廊柱全為榫卯結構,雄偉壯觀,氣勢非凡。徐步登上近20級臺階,就到了祠堂的朝門,上懸“揭氏家廟”匾額,門前兩根大柱,周長1米多,斑駁褪色嚴重。殘垣斷壁上,古藤虬枝肆意鋪張、古韻外瀉、綠意盎然。兩扇高拱大門,繪有秦叔寶和尉遲恭圖像,神采奕奕、栩栩如生。門當戶對依昔陳列,有官職的人可以從中門進去,平民百姓只能走兩邊的側門。再進是儀門,儀門旁栽種有百年紅豆杉和羅漢松等珍貴名樹。穿過儀門即為寬大的天井,天井當中是甬道,兩旁各有房廊,兩房廊階前臨天井池處均有雕刻精美的雕刻附件。再登十余階既進入二進中廳,該廳原懸有匾額,后被盜。過中廳至正殿又設一天井,天井內有一條寬闊的石臺階。正殿是供奉祖先神位的所在,也是整個祠堂的精華所在(正廳由于文革動亂時期“破四舊”被毀,從現裸露于草叢中的石基、石座和石墩依舊可以看出其構造規(guī)模。)。石滸堡在明朝時,有過十八頂紗帽進堡,至文革前還供奉著十八位官員的靈牌。整個祠堂24根廊柱采用琢成訛角的方形石柱,祠堂內的梁頭、駝峰、脊柱、平盤斗等木構件,用各種云紋、花卉圖案組成,雕刻玲瓏剔透。一端設有樓梯,可登臨二層閣樓,該閣用于珍藏歷代恩旨綸音及家族議事。在祠堂左右兩側附列兩座古井,俗稱“龍眼井”,水質清澈甘冽。在一座家廟中,同時擁有如此精美的石雕、木雕、磚雕、照壁及藻井,蘊含了豐富的漢楚文化,具有很高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mmexport1420637630334.jpeg (58.51 KB, 下載次數: 2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5-1-7 21:40 上傳
據說該家廟是仿照北京金鑾殿的樣式造的,只是范圍和高度縮小了。民間流傳這樣一句話:“沒到北京金鑾殿,且看石滸駙馬祠”。為什么一個小小的村堡能有這樣特色的建筑呢?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明朝年間,石滸堡出了一個翰林公,皇帝讓他當太子的老師,他把兒子也帶進了皇宮伴讀?;实酆芷髦剡@位翰林公,天天設鹿糜宴款待他。其兒子也跟著沾光,而且很會吃,一連吃了18天,餐餐狼吞虎咽,大快朵頤。恰逢這年皇帝的女兒要選駙馬,皇帝問公主看上哪位皇臣國戚的公子,公主說看中了翰林公的兒子,皇帝問:“他有什么優(yōu)點?”公主答:“吃得皇上的祿,受得皇上的福。”皇帝哈哈大笑:“我兒講的好?。 彼匀藗冇终f石滸吃出了一個駙馬爺。
mmexport1420637634234.jpeg (63.84 KB, 下載次數: 2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5-1-7 21:40 上傳
駙馬過世后,歸葬故里。皇上撥了大量金錢為他建造駙馬祠,以示紀念。傳說當時圖紙上規(guī)劃建造五進廳堂,地盤都開好了。因揭家人得罪了風水先生,風水先生便說:“如果造三進,可以維持三代興旺;如果造五進,馬上就會敗落。”后來只好造了三進。在文革前,揭氏家廟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孫平時有辦理婚、喪、壽、喜等事時,便利用這些寬廣的祠堂以作為活動之用。另外,族親們有時為了商議族內的重要事務,也利用祠堂作為會聚場所。 作為紅色蘇維埃革命斗爭的前沿地,有名的“烏牛寨戰(zhàn)役”就在這里發(fā)生。當年紅五軍團在這浴血奮戰(zhàn),鮮血染紅了整座山脈。目前,石滸堡還保留下了許多紅色遺址和革命標語以及戰(zhàn)爭年代的文物。在祠堂內,隱約可見“歡迎白軍士兵拖槍過來當紅軍、農民起來實行土地革命。”等幾幅紅軍標語,由于年代久遠、風雨侵蝕、墻壁剝落嚴重、很多文字已難辨清。據村中93歲耄耋老人揭火寧講述:13歲時(1932年),紅軍第五軍團趙博生部一個師駐扎在石滸堡、指揮部設立在揭氏家廟中,同時在烏牛寨、飛鵝嘴南坑哨口(南坑亭)、竹山下、葉坑嵊、以及云霧山相繼建立起炮樓及戰(zhàn)壕十多座,軍事隘口7處,之間互為犄角之勢,隱身于周圍的高山上,形成攻守結合的態(tài)勢,鞏固和保護石滸革命政權。1932年毛澤東參加寧都會議曾從石滸云霧山穿過、途中向當地的老百姓問路,事后才知道那是毛委員。 廣大軍民在這塊紅土地上開展了反“圍剿”斗爭,前后拉鋸戰(zhàn)共有幾十次。主力紅軍撤退后,開展艱苦卓絕的游擊戰(zhàn)爭,歷經了血與火的嚴峻考驗,寫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頁。在本村參加紅軍和為紅軍做事有名有姓不乏其人,據揭火寧老人講述:一名是揭陽生,當年40來歲,國軍在侵占石滸堡后,到處搜羅紅軍,命令他為國軍上山帶路。揭陽生說我們這里已經沒有紅軍(其實紅軍和村游擊隊就躲在云霧山一帶),早就跑了,可惜國軍還是抓他上山帶路,之后一直沒有回來。還有一位叫揭鳳生,當年紅軍駐扎石滸堡時為村農民協會成員,在紅軍撤退后,慘遭國民黨殺害。 感嘆古祠堂之余,不忍再提起其往日的輝煌,只說:一座具有歷史意義的古祠堂,應該更早地得到保護,應該為后人所銘記。它像一部歷史長卷,承載著揭氏族人在這發(fā)展的歷史,詮釋著揭氏后人在這片紅色土地創(chuàng)造的歷史奇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