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坊鄉(xiāng)港下村《柏溪吳氏族譜》里,發(fā)現(xiàn)曾致堯、曾鞏祖孫為吳氏先人題寫的墓志銘和畫像贊四言古體詩各一首。 曾致堯的詩是為港下吳氏祖先吳綸題的墓志銘,不知道什么原因未見前面的散文部分,或許是遺失了,族譜上記載的只有銘文部分。文曰:“公家于江,來自閬州。維時方屯,閉蓄函收。其孰有源,而久于幽。自公自考,乃施乃流。其流自公,誰敢詠游。茫洋演迤,大小華浮。庶其瑛發(fā),在后之修”。銘文大意:先生家現(xiàn)在江西,但祖籍是四川閬州。先生在思考問題時審時度勢,教育后人要閉門思過,對事對人要寬容才能有收獲。先生之所以才高德清,志向高遠,那是因為先生長期獨處修身養(yǎng)性的結果。自先生往上追根溯源,其家族以教育為本而流傳后世。到了先生這一代,誰能超越?在知識的海洋中,先生的學問浮在汪洋大海的水面上,延綿不絕。先生的志向如此高遠,是因為先生不求仕途名利,生性淡泊。先生才華橫溢,在族人中能夠脫穎而出,那是因為先生不斷學習探索的結果。 吳綸為江南吳氏始祖吳宣之長子,自幼品行敦厚、事親極孝、急公好義,常常周濟窮人,且思考問題極其縝密。后唐明宗長興四年(933年),兩川節(jié)度使孟知祥在成都稱帝。但是吳綸常常郁悶不樂,朋友不解問曰:“爾為帝之外孫,富貴可保永久也,何為不樂”?吳綸答曰:“天命自有定在,可妄得耶?茍區(qū)匕藉士馬突疆,強取而不知悔,則己身猶恐不保,況他人乎”?后孟知祥死,子孟昶繼位,欲封吳宣為蜀王。在這樣的情況下,他極力勸阻,并且勸說父親舉家南遷至江西,最后在南豐定居。可見吳綸是個視富貴如浮云、淡泊名利、居安思危、高瞻遠矚的人。吳綸在父母亡故后,居喪期間極其恭謹:“寢苫枕塊,夏扇冬爐,如事生焉。及至葬,依時而祭。廬墓三載,如事存焉”。就是說,吳綸在父母親亡故停喪期間,自己睡的是席苫,枕的是磚塊,夏天為他們打扇取涼,冬天為他們生炭取暖,就象父母親在生一樣的侍奉著。等到安葬后,依照時節(jié)祭奠,而且在墓旁搭棚守墓三年,就象父母親還在一樣。吳綸于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卒,享年九十四歲。正因為吳綸有這樣近乎完美的品行,加上兩家有親戚關系,曾致堯為吳綸寫墓志銘,并且在銘文中對吳綸的才學、品行給予極高的評價。曾致堯,字正臣,江西南豐人,北宋散文家、詩人,官至尚書戶部郎中,是曾鞏、曾布之祖父。他長于詩文,著作頗富,文風雋美,長于諷喻,詩賦樸實無華,情趣橫生。 曾鞏為港下村吳氏祖先吳華題的是畫像贊。詩曰“繩其祖武,樹德呈祥。文章道義,千古流芳。昌后之福,炳炳煌煌。吁嗟公兮,萬世其昌”。落款:學士曾鞏。詩文大意:你繼承祖先的事業(yè),踏著祖先的足跡,樹立起道德的旗幟,呈現(xiàn)出一片祥和之氣。你精妙的文章和高尚的道德,將千古流傳于世。你保佑和給予后人的幸福,如月亮和太陽一樣,輝煌燦爛。哎呀,吳公啊,在你的庇佑下,你的子孫將永遠繁榮昌盛。詩文一氣呵成,流暢優(yōu)美,哲理幽深,寓情于人,讀來朗朗上口。對吳華在繼承祖業(yè),文章造詣及高尚的道德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對后輩的影響和澤被后裔的功德給予了極高的贊譽。 曾鞏有“醇儒”之風,“性謹嚴”、“剛毅直方”,儒雅卻又稍微有些迂腐,有“曾夫子”之稱?!半m勢官大人不為之屈”、“于朋友喜盡言,雖取怨怒不悔也”。這點,在他后來對摯友王安石變法有不同的見解,而能直言便能管窺一二。這樣性格的一個人,應該不可能給予平輩吳華以“謬贊”,可見曾鞏對吳華的文章道德都非常欽佩。再從詩文落款“學士曾鞏”來看,曾鞏沒有以平輩的身份而是以“學士”身份落款,可見曾鞏對吳華是尊崇有加??上ё遄V對吳華的生平?jīng)]有記載,筆者查閱了有關資料也沒有結果,也就無從考究吳華的生平事跡了。 據(jù)宋友賢先生著《曾鞏傳》載,拓崗吳氏是撫州金溪望族,始祖吳謙。第二代有吳德筠兄弟四人,德筠為長子,有子吳敏、吳畋、吳孜等七人,有女兒一人。這個女兒就嫁給了曾易占,也就是曾鞏的生母。而曾易占的妹妹(也就是曾鞏的姑姑)嫁給了吳敏。吳敏的女兒又嫁給了王益,也就是王安石的生母。吳華乃吳畋第三子,是曾鞏生母吳氏之侄子、王安石的舅舅、曾鞏的表兄弟。吳、曾、王三家以婚姻為紐帶,有千絲萬縷的關系,再加上吳綸、吳華近乎完美的道德品行和高深的文章造詣,曾致堯、曾鞏祖孫為吳綸、吳華兩人題寫墓志銘和畫像贊也就順理成章了。港下吳氏有著極其顯赫的家族史,這里就不多贅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