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鞏(1019-1083),字子固,江西南豐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廣泛涉獵經(jīng)史子集,但其思想與處世皆專注于儒學一家。曾鞏對儒家思想的堅守,以及以儒家思想為出發(fā)點的為政原則、生活作風和著述風格,在歷代儒者中都是非常鮮明與突出的。 公元1057年,39歲的曾鞏進士及第,開始了長達二十年的仕宦生涯。有學者將他的為官經(jīng)歷概括為四個階段:初登仕途,任太平州司法參軍;館閣十年;轉(zhuǎn)徙七州;晚年重返朝廷,再登館閣,擢升中書舍人,其中館閣十年與轉(zhuǎn)徙七州是他非常重要的經(jīng)歷。 館閣十年,曾鞏全身心投入到編校古籍的工作中。曾鞏每編校一書,都親自撰序。他寫的序“以史明道”,成為他散文著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文學性毋庸置疑,其文獻意義亦為世所公認,清代姚鼐評曰:“目錄之序,子固獨優(yōu)?!?/font> 1069年至1080年間,曾鞏“轉(zhuǎn)徙七州”,分別通判越州,知齊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曾鞏不論在哪里為官,都能克己奉公,清正廉明。通判越州時,曾鞏發(fā)現(xiàn)在實行“以錢助役”的過程中,有官員中飽私囊。他立即下令禁止攤派,減輕人民負擔。知齊州時,他剪除惡霸,瓦解盜寇,興修水利,發(fā)展生產(chǎn)。卸任時,百姓圍住衙門挽留曾鞏,他不得已只得帶著家人趁夜出城,赴任襄州。此后,在襄、洪、福、明、亳諸地,曾鞏治州一如既往關心民瘼,留下了造福百姓、善于治理的美名。 正己守廉 曾鞏為后世留下了豐富的廉政思想。概括說來就是通過“求于內(nèi)”“正己”的辦法來加強為官者的道德修養(yǎng),在此基礎上,為官者才能擺脫外物之拘累,以民為本,節(jié)用裕民。 曾鞏在《南軒記》中對自己出仕前在故居南軒讀書自進以“求于內(nèi)”的情形有具體描述:“養(yǎng)吾心以忠,約守而恕者行之,其過也改,趨之以勇,而至之以不止,此吾之所以求于內(nèi)者?!痹柕摹扒笥趦?nèi)”即以忠養(yǎng)心、嚴格律己、忠恕待人、勇于改過,用高尚的道德來涵養(yǎng)自己的品格。 曾鞏認為只有先端正自己的思想和言行,然后才能管理百姓、治理國家。他在《答袁陟書》中說:“至于仕進之說,則以鞏所考于書,常謂古之仕者,皆道德明備,己有余力,而可以治人,非茍以治人而不足于己?!边@與《大學》主張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邏輯順序是一致的。 抵擋不住外物的誘惑,是為官者貪污受賄、腐化墮落的重要原因。據(jù)史書記載,因為福州沒有職田,知州每年靠賣州府園子里的蔬菜能獲得三四十萬錢的收入,曾鞏知福州時認為此舉不妥,說:“太守與民爭利,可乎?”曾鞏于是果斷廢除了這一做法,這正是不為外物所誘的表現(xiàn)。 曾鞏是民本思想的倡導者與踐行者。他認為官員考察自己為政之得失,應以百姓之“養(yǎng)生”“事死”為標準。曾鞏通判越州時,曾組織當?shù)毓倜袷杩hb湖,退田還湖,恢復鑒湖的灌溉、蓄水等功能,變湖患為民利。其實,不獨在越州,曾鞏在轉(zhuǎn)徙七州的過程中,一直踐行著以民為本的思想。 在曾鞏生活的時代,宋朝冗軍冗官的情況已很突出,加之歲幣支出、皇室用度,“上下始困于財矣”。為了擺脫財政困境,北宋政府采取了許多措施,憂國憂民之士也提出了許多對策。曾鞏主張“節(jié)用裕民”,一方面要建立制度,節(jié)省政府開支,另一方面要輕徭薄賦,讓百姓富裕起來。例如冗兵一事,曾鞏主張精兵簡政,這樣就能省下許多糧食,百姓繳納的賦稅就會減少,而國家的開支也會降低。 淵源有自曾鞏廉政思想的形成,大約有三方面的因素,即秉承家風、師承有來、學而能守。 一是秉承家風。我們先從曾鞏祖上的兩件事說起,這兩件事都載于《南豐縣志》。其一,曾鞏的祖父曾致堯在外地做官告假回家,為他的母親周夫人(曾鞏的曾祖母)祝壽。曾致堯衣著樸素,仆人和所乘之馬都很瘦弱,有人以此譏諷他。周夫人卻說:“我的兒子為官而貧窮,這是我的榮耀啊。如果靠著搜刮民脂民膏而穿著鮮亮的衣服,騎著健壯的馬回家,這難道是我平時所教導的嗎?”其二,曾致堯獲宋太宗接見時,太宗談到國庫里的錢財充足很是高興,而那時很多地方正遭旱災,曾致堯當即回答:“未及江南一夜秋雨之為富也?!痹聢蛐愿駝傉?,體察百姓疾苦,樂于為民奉獻,因此南豐曾氏有“秋雨名家”之稱。 曾鞏成年后曾多次在文中稱贊祖父的美德,如在《先大夫集后序》中,曾鞏說自己的祖父深知政治得失、天下興亡的道理,祖父凡是談到天下之根本問題,必定以“憂憐百姓”為出發(fā)點。曾鞏在這樣淳厚清正的家風中成長,耳濡目染,自然也養(yǎng)成了以廉立身的為官之道。 二是師承有來。曾鞏以師事歐陽修為榮,歐陽修以得曾鞏為學生而驕傲。歐陽修為北宋大儒,他在《廉恥論》中提出“廉恥,士君子之大節(jié)”,在《朋黨論》中呼吁君子堅守道義、踐行忠信,同心同德為國家效命?!端问贰吩u價他“以風節(jié)自持”,這樣一位大儒,曾鞏師事之,不僅文章大有長進,思想修養(yǎng)同樣固根培本,大得裨益。 1041年,曾鞏進京考試,謁見歐陽修。他在《上歐陽學士第二書》中提到自己通過與老師的交流,進一步窺見“圣人之至德要道”,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在此后三十多年的師生交往中,兩人互相砥礪,曾鞏所學日益深固,仁義愛民的儒家思想也深深扎根于曾鞏心中。 三是學而能守。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曾子的這一番言論,暗合了曾鞏的價值取向與精神氣質(zhì)。從他十六七歲“窺六經(jīng)之言”開始,終生不離儒家學說。當然,曾鞏學而能守,還和他的老師歐陽修的鼓勵有莫大的關系。曾鞏第一次謁見歐陽修后,歐陽修曾說:“過吾門者百千人,獨于得生為喜?!奔捌渎涞诨剜l(xiāng),歐陽修又鼓勵他“思廣其學而堅其守”。在歐、曾的通信和詩歌唱和中,類似言辭還有很多。正因為如此,曾鞏從十八歲第一次進京考試,直到三十九歲及第,困頓二十余年仍能勵其志、堅其守、廣其學;入仕之后,不管是館閣十年,還是轉(zhuǎn)徙七州,他都堅守儒家思想,以之為立身處事、為官經(jīng)世的準則。 曾鞏的廉政思想雖產(chǎn)生于近一千年前,但對今人正己修德、廉潔愛民仍有深刻的啟示意義。
來源:南豐發(fā)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