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江西省.南豐縣.三溪 廟前這次雜草團隊來到了江西省南豐縣三溪廟前。我們正好趕上了一年一度的圓儺,這天對于村民們意義不凡,在外面打拼的游子都回到這片充滿歷史的故土。當我們踏上這片土地,我們發(fā)現(xiàn)這里的空氣如詩般的優(yōu)雅,能讓人靜下心來。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被打上了自己的痕跡。濃重的文化底蘊讓這片土地充滿生機于一絲絲神秘感。
http://static.video.qq.com/TPout.swf?vid=v01962v4y25&auto=1
南豐儺舞南豐儺舞俗稱跳儺,是沿襲古代驅鬼逐疫的儀式“驅儺”,歷經(jīng)漫歲月,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逐漸演變而成的漢族民俗舞蹈。江西南豐有儺,自漢開始。南豐儺舞因其動作簡樸、剛勁,保持較多的原始風格,故被《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江西卷》譽之為“中國古代舞蹈活化石”。
d169aafea5d5764b60fef40d01db95cf.jpg (58.94 KB, 下載次數(shù): 8)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6-4-28 23:15 上傳
起源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儺是歷史悠久的一種具有宗教性和藝術性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南豐儺舞有“中國古代民間舞蹈活化石“之稱。據(jù)記載,漢初,長沙王吳芮傳儺于南豐西鄉(xiāng)一帶。唐開元八年(720年),南豐縣治遷今所,其時頒布的《大唐開元禮》,對南豐儺的傳播起到了促進作用;宋代是南豐儺的發(fā)展時期,宋室樂藝伎和流散藝人帶來京都的文化藝術,使南豐儺戲趨于成熟;明清兩代,南豐儺進一步完善,清后期,受戲曲影響,”鄉(xiāng)儺“進一步娛樂化,編演了許多新的儺舞節(jié)目。新中國成立前夕,南豐已有儺班上百個,散布于各鄉(xiāng)鎮(zhèn)。
458b17924db5c9892e43dfaeaf484a6f.jpg (150.3 KB, 下載次數(shù): 1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6-4-28 23:15 上傳
南豐儺舞,俗稱"跳儺",是沿襲古代驅鬼逐疫的儀式"驅儺",歷經(jīng)漫歲月,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逐漸演變而成的漢族民俗舞蹈。追本溯源,從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開始,就有關于“儺”的記錄,殷墟甲骨南豐上甘儺舞-搜廚卜辭中有"寇"字,是在室內以殳(古兵器)擊鬼之形。甲骨文中有關"舞"字的記載中有"魃"字,是一人頭戴假面具的形象;說明商代以前就有戴面具的驅鬼逐疫的儺祭舞蹈。以后《論語》、《呂氏春秋》、《周禮》都有記載?!逗鬂h書·禮儀志》中有關儺儀的記敘較詳細。漢代張衡的《東京賦》中也描寫了儺儀儺舞的情形。自漢至唐,儺舞都為驅疫鬼的一種祭祀性舞蹈。宋代后,儺舞增加了娛人成分,并逐漸向戲劇化方向發(fā)展。
e264a2236a96a7941b8d5a39cf9e975d.jpg (131.48 KB, 下載次數(shù): 1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6-4-28 23:15 上傳
發(fā)展演變
漢代南豐有儺,自漢開始。據(jù)南豐西溪鄉(xiāng)余氏重修族漢代南豐有儺,自漢開始。據(jù)南豐西溪鄉(xiāng)余氏重修族譜內《金砂余氏儺神辨記》稱:"輝(此文作者)嘗考宋時邑志舊本載,漢代吳芮將軍封軍山王者,昔常從陳平討賊,駐扎軍山,對豐人語曰:'此地不數(shù)十年,必有刀兵,蓋由軍峰聳峙,煞氣所鐘,凡爾鄉(xiāng)民一帶介在山輒,必須祖周公之制,傳儺以靖妖氛"'?!侗嬗洝分羞€引用《周禮·夏官》記載,"方相氏掌儺神,熊皮四目,執(zhí)戈揚盾,皆所以除疫"。可知當時"儺"是為靖妖驅疫而"舞"的。唐代唐承漢制,宮廷儺祭規(guī)模更大,唐玄宗頒布的《開元禮》對州縣儺儀作了具體規(guī)定。在南豐,人口的遷徙促進了儺舞的發(fā)展。金砂余氏重修族譜中的《敕封清源妙道真君傳》記載:唐末,余氏從饒州(今鄱陽)遷來南豐,隨請清源妙道真君神遷金砂,"立廟奉祀,歲時香火,遺其制曰'驅儺'。率弟子十余人,蒙熊戎,飾朱衣朱裳,揚盾執(zhí)戈,以祓除不祥,是則余氏之世習有儺。"宋代自末以后,儺儀中出現(xiàn)了判官、鐘馗、小妹、土地、灶神等新角色,娛人成分漸增。宋末元初,南豐人劉鏜寫《觀儺》詩曰:"鼓聲淵淵管聲脆.鬼神變化供劇戲"(全詩見《文征文獻卷》),詳細描繪了當時儺舞劇在南豐演出情況。
562e8ed02a64d9647fccf3f234b524f8.jpg (144.22 KB, 下載次數(shù): 1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6-4-28 23:15 上傳
明代明代,漢族民間儺十分活躍。石郵吳氏重修族譜中《石郵鄉(xiāng)儺記》載:宣德年間(1426-1435)縣民吳潮宗出任廣東海陽縣令回歸故里,在石郵建立儺廟,組織儺班,井一直活動至今。明正德十一年(1516),《建昌府志曠四時土俗大略"的"臘月"條目載:"小兒輩帶面具戲舞于市,似古儺禮"。是時,儺舞已突破"索室驅疫"的儺儀范疇,形成娛人娛神的漢族舞蹈。清以后自清以后,南豐儺舞有的受到其他文化的滲透,將戲劇表演.武術動作融合于儺舞表演之中,有的從傳奇小說、神話故事及民間傳說中汲取內容創(chuàng)作新節(jié)目。南豐儺舞,自漢迄今,世代相傅,歷經(jīng)唐、宋、元、明、清,盛行不衰。
537b23a8d440dd8805bfd988088d52c8.jpg (67.8 KB, 下載次數(shù): 1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6-4-28 23:15 上傳
建國后建國后,南豐儺舞在黨和國家的重視下,通過多次派人挖掘、整理、研究、創(chuàng)新,古老藝術再展新姿。1953年,南豐儺舞曾獲江西省及中南區(qū)民間藝術會演古典藝術獎。1954年縣舉辦儺舞大會演,26個班隊參加。1955年,中國戲曲研究員黃芝內等到南豐考察儺舞;而后,中國舞蹈藝術研究會秘書長盛婕一行4個深入南豐考察學習儺舞及收集資料,歷時1月。1957年3月,全國第二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在北京舉行,文化部特邀南豐石郵儺舞參加;同年5月江西電影制片廠《江西新聞》攝制組為南豐儺舞攝制專輯。中央和省內專業(yè)文藝團體亦多次派人來南豐采風,以儺舞語匯成素材,創(chuàng)作了《和合同慶人間樂》、《豐收樂》、《開天辟地》等舞蹈節(jié)目。本縣文藝工作者與民間世人挖掘整理的傳統(tǒng)儺舞及合作編創(chuàng)的《蜜桔大王》、《賽車》、《拾禾穗》、《界碑》等新編儺舞,多次參加全國、大區(qū)、省、地的民間世術匯演,均獲好評。1953年,廓背園、水南的儺舞及水北的和合舞參加江西省第一屆民間藝術會演,獲古典藝術獎,并于當年參加中南大區(qū)第一屆民間藝術匯演;1957年,石郵儺舞,應國家文化部特邀赴北京參加全國第二屆民間音樂舞蹈匯演;同年江西電影制片廠來南豐縣攝制南豐儺舞專輯。1959年,新編儺舞《蜜桔大王》,被推選參加江西省第二屆農村文藝觀摩匯演,其中1954年春節(jié)舉辦的農村業(yè)余文藝匯演儺舞專場,竟有26個儺班參加。"文化大革命"時,儺面具、服裝、道具被當成"四舊",全部燒毀,儺舞活動被迫停止。
5d8ba2c469bfeca8b1a044cb629222ec.jpg (144.66 KB, 下載次數(shù): 1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6-4-28 23:15 上傳
譜內《金砂余氏儺神辨記》稱:"輝(此文作者)嘗考宋時邑志舊本載,漢代吳芮將軍封軍山王者,昔常從陳平討賊,駐扎軍山,對豐人語曰:'此地不數(shù)十年,必有刀兵,蓋由軍峰聳峙,煞氣所鐘,凡爾鄉(xiāng)民一帶介在山輒,必須祖周公之制,傳儺以靖妖氛"'?!侗嬗洝分羞€引用《周禮·夏官》記載,"方相氏掌儺神,熊皮四目,執(zhí)戈揚盾,皆所以除疫"。可知當時"儺"是為靖妖驅疫而"舞"的。唐代唐承漢制,宮廷儺祭規(guī)模更大,唐玄宗頒布的《開元禮》對州縣儺儀作了具體規(guī)定。在南豐,人口的遷徙促進了儺舞的發(fā)展。金砂余氏重修族譜中的《敕封清源妙道真君傳》記載:唐末,余氏從饒州(今鄱陽)遷來南豐,隨請清源妙道真君神遷金砂,"立廟奉祀,歲時香火,遺其制曰'驅儺'。率弟子十余人,蒙熊戎,飾朱衣朱裳,揚盾執(zhí)戈,以祓除不祥,是則余氏之世習有儺。"宋代自末以后,儺儀中出現(xiàn)了判官、鐘馗、小妹、土地、灶神等新角色,娛人成分漸增。宋末元初,南豐人劉鏜寫《觀儺》詩曰:"鼓聲淵淵管聲脆.鬼神變化供劇戲"(全詩見《文征文獻卷》),詳細描繪了當時儺舞劇在南豐演出情況。
247318b1c4c1ce3dfa4ac78d9b5bd4c4.jpg (159.46 KB, 下載次數(shù): 1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6-4-28 23:15 上傳
明代明代,漢族民間儺十分活躍。石郵吳氏重修族譜中《石郵鄉(xiāng)儺記》載:宣德年間(1426-1435)縣民吳潮宗出任廣東海陽縣令回歸故里,在石郵建立儺廟,組織儺班,井一直活動至今。明正德十一年(1516),《建昌府志曠四時土俗大略"的"臘月"條目載:"小兒輩帶面具戲舞于市,似古儺禮"。是時,儺舞已突破"索室驅疫"的儺儀范疇,形成娛人娛神的漢族舞蹈。清以后自清以后,南豐儺舞有的受到其他文化的滲透,將戲劇表演.武術動作融合于儺舞表演之中,有的從傳奇小說、神話故事及民間傳說中汲取內容創(chuàng)作新節(jié)目。南豐儺舞,自漢迄今,世代相傅,歷經(jīng)唐、宋、元、明、清,盛行不衰。建國后建國后,南豐儺舞在黨和國家的重視下,通過多次派人挖掘、整理、研究、創(chuàng)新,古老藝術再展新姿。1953年,南豐儺舞曾獲江西省及中南區(qū)民間藝術會演古典藝術獎。1954年縣舉辦儺舞大會演,26個班隊參加。1955年,中國戲曲研究員黃芝內等到南豐考察儺舞;而后,中國舞蹈藝術研究會秘書長盛婕一行4個深入南豐考察學習儺舞及收集資料,歷時1月。1957年3月,全國第二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在北京舉行,文化部特邀南豐石郵儺舞參加;同年5月江西電影制片廠《江西新聞》攝制組為南豐儺舞攝制專輯。中央和省內專業(yè)文藝團體亦多次派人來南豐采風,以儺舞語匯成素材,創(chuàng)作了《和合同慶人間樂》、《豐收樂》、《開天辟地》等舞蹈節(jié)目。本縣文藝工作者與民間世人挖掘整理的傳統(tǒng)儺舞及合作編創(chuàng)的《蜜桔大王》、《賽車》、《拾禾穗》、《界碑》等新編儺舞,多次參加全國、大區(qū)、省、地的民間世術匯演,均獲好評。1953年,廓背園、水南的儺舞及水北的和合舞參加江西省第一屆民間藝術會演,獲古典藝術獎,并于當年參加中南大區(qū)第一屆民間藝術匯演;1957年,石郵儺舞,應國家文化部特邀赴北京參加全國第二屆民間音樂舞蹈匯演;同年江西電影制片廠來南豐縣攝制南豐儺舞專輯。1959年,新編儺舞《蜜桔大王》,被推選參加江西省第二屆農村文藝觀摩匯演,其中1954年春節(jié)舉辦的農村業(yè)余文藝匯演儺舞專場,竟有26個儺班參加。"文化大革命"時,儺面具、服裝、道具被當成"四舊",全部燒毀,儺舞活動被迫停止。
e3d6295c97cce84ece09cf1c42cfc0bf.jpg (194.6 KB, 下載次數(shù): 1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6-4-28 23:15 上傳
現(xiàn)狀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南豐儺舞得到迅速發(fā)展,儺儀也得到保護,為弘揚民族文化,南豐儺舞青春煥發(fā)。1985年,南豐儺班多達108個。同年,周家堡儺班世人周禾仂被中國舞蹈家協(xié)會吸收為會員,并當選為中國舞協(xié)江西分會第二屆理事;從1986年以來,縣文聯(lián)和縣文化館聯(lián)合開展儺舞普查,并于當年完成《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南豐儺舞資料冊>的搜集整理工作,其中《開山》(石郵班)、《雷公》、《和合》、《紙錢》、《儺公儺婆》、《劉海戲蟾》、《小尼姑下山》7個節(jié)目編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江西》;《開同》、《金剛》、《財神》、《魁星點斗》等16個節(jié)目編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撫州地區(qū)》;1989年6月橋背鄉(xiāng)水南村成產農民儺舞藝術團;同年9月,南豐儺舞《儺風》赴北京參加第二屆中國藝術節(jié)并獲獎;1992年,中國舞蹈家協(xié)會江西分會、南豐縣文聯(lián)和南豐縣三溪鄉(xiāng)政府聯(lián)合組織的三溪鄉(xiāng)石郵村儺舞蹈演出隊,為參加"廣西儺戲國際學術討論會"的國內個戲曲、舞蹈研究專家舉行專場演出,再次震動"儺壇"。中國儺戲研究會長,著名戲劇理論家曲六乙先生說:"石郵儺的確是我國已知現(xiàn)存最古老的儺品種"。南豐儺舞已譽為"中國古代舞蹈活化石",南豐縣亦被譽為"儺舞之鄉(xiāng)"。
|
|
南風網(wǎng)絡科技 www.nf63.com